刚刚过去的两会,“减肥”“体重管理年”等关键词频频登上热搜,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健康的关注。查阅了大家的体测成绩,老师发现很多同学体测刚及格甚至不达标。你会觉得奇怪:辅导员不关注学生成绩,咋关心起体测了?但我想说,运动不仅仅关乎体质测试的成绩,它更是一门关于成长的人生必修课。那些在运动场上挥洒的汗水、咬牙坚持的瞬间、与队友击掌的欢呼,都在默默塑造着我们的品格,而这些品格会伴随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赛场。
一、运动的意义:比“不挂科”更重要的事
最近听到有同学自嘲是“脆皮大学生”——体测跑800米像“渡劫”,打完球浑身酸痛要靠膏药“续命”……这些看似玩笑的调侃,背后是触目惊心的现实:近年体测数据显示,近10%的同学体测不达标需要补测,多数同学在及格线,部分同学存在“久坐超标、运动不足、体脂率攀升”的“三高”问题,而国家推动的“体重管理年”正是为了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国家为何将大学生体育提到战略高度?这些数据或许能敲响警钟: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25年下降;大学生近视率超90%;脊柱侧弯检出率五年翻倍。可反观我们大学生群体,不仅绝大多数同学平时没有参与运动的习惯,甚至还有同学找人代跑校园跑。
体育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从国家层面看,你们的健康是民族未来的“基因库”,强健体魄关乎大国崛起的底气;从个人角度看,运动是性价比最高的“自我投资”——它能让你在图书馆久坐后保持挺拔身姿,在求职面试时用阳光气质脱颖而出,在考研压力下靠多巴胺分泌稳住心态。根据心理健康中心调研显示,经常运动的同学抗压能力比“宅群体”高40%,情绪稳定性提升55%。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而这本钱不仅需要“体重管理”的短期调控,更需用体育精神浇筑一生的健康根基。
二、校园里的光芒:那些让你热泪盈眶的运动瞬间
还记得去年校运会上那震撼全场的场景吗?地学院的张天同在学校男子400米决赛中打破学校1964年的记录,一项尘封60年的记录,成为运动会赛场上闪亮的明星。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不断上演,王国铸在3000米障碍赛赛中鞋子掉落,他为了不影响成绩,坚持比赛完,赛后献血染红了脚掌;朱晓梦同学腰部受伤,她担心吃药会导致动作变形,为了不影响成绩,她坚持不吃药参赛,忍痛完成比赛;童天阳同学高三时体重一度飙升至230斤,在心动女生的鼓励下,坚持去操场跑步,体重进一步降到140斤……
这些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体育精神不是冠军的专属标签。当你为了减肥多跑一圈,当你在班级拔河赛中死死拽住绳子,当你陪着室友在操场散步谈心……这些瞬间都在书写属于你的“英雄故事”。
三、坚持的价值:让运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或许有同学会说:“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坚持不下去啊!”作为辅导员,我想告诉大家,运动习惯的养成不需要惊天动地的计划,而是从微小改变开始。试着从身边找一位“运动搭子”,可以约上室友在宿舍楼下打羽毛球,也可以是加入体育社团,每天互相提醒去操场打卡,因为运动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孤独的坚持变成一群人的狂欢。
此外,运动不需要专门腾出大块时间。课间十分钟做几组肩颈放松操,饭后绕远多走2000步,晚上刷手机时边看视频边做平板支撑……这些碎片化的时间累积起来,可能比周末突击两小时更有效。
或许你会觉得运动枯燥,那就给它加点“仪式感”吧!在宿舍墙上贴一张运动打卡表,每完成一天就画颗星星,看着星星连成线,你会感受到坚持的力量;用省下的奶茶钱买副酷炫的运动手环,每次挥拍、跳跃都能看到数据变化,成就感自然而生。
更重要的是记住三个“永不”——永不服输、永不孤单、永不停歇。因为,这将是你人生路上最好的伙伴之一。当你在未来遇到考研的压力、求职的竞争、生活的琐碎时,希望你能想起铅球划过天空的弧线,想起接力赛中交棒的信任,想起运动场上那个拼尽全力的自己。
结语
在古希腊奥林匹亚遗址的墙上刻着一句话:“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今天的我们不需要成为专业运动员,但完全可以在运动中收获三样礼物:健康的体魄、阳光的心态、永不言弃的精神。愿每一位石大学子都能以体育精神为翼,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最飒爽的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