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球混沌史,千载费疑猜。读破石头记,寻出宝玉来。 他们,自备干粮,迎着朝阳出发,肩背沉沉岩石,踏着晚霞余晖凯旋。他们,头顶苍穹、脚踏荒原,战严寒、斗酷暑;虽不能给你现成的资源,却能告诉你宝藏的具体位置。
地球混沌史,千载费疑猜。读破石头记,寻出宝玉来。
他们,自备干粮,迎着朝阳出发,肩背沉沉岩石,踏着晚霞余晖凯旋。他们,头顶苍穹、脚踏荒原,战严寒、斗酷暑;虽不能给你现成的资源,却能告诉你宝藏的具体位置。
他们是无畏的地质人,用份量不重的地质锤,敲击岩石引得群山震惊;他们是坚强的地质人,一副罗盘定方向,一对双足丈天涯;他们是勇敢的地质人,以天为盖地为庐,迎着晨曦,踏着雨露,在杳无人烟的荒漠上执着行走,在无边的戈壁滩上创造奇迹。
地质人,是一种精神,一种传统。为了弘扬地质精神,继承优良传统,11月上旬,由我校团委主办,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承办,地学院科技协会与地质家协会协办的我校 “第三届地质技能大赛”拉开帷幕。
这是地质学子的舞台,更是地质爱好者的盛宴。
准备:“出题比做题更具挑战”
10月底,资源勘查工程2010级学生吕雪莹与宁康超已经忙碌起来,他们在图书馆反复查阅资料、文献,不断上网搜集、筛选试题,为两周后的地质技能大赛做着充分地准备。
说起选题,曾参加过全校第二届地质技能大赛与青岛市地质技能大赛的吕雪莹同学深有感触地说:“前期工作中选题是很艰难的,既要控制题量的大小,又要控制题目的难易,还要考虑到大二、大三所学专业课的量不同,同时,要兼顾题目的综合性、记忆类及读图鉴别类题目的比例。相比之前参赛时单纯地做题,出题更具挑战性。”
“我们在网上下载了大量的试题,进行选择。这些试题中有曾经的期末考试题,也有其他学校地质学科的竞赛题,同时我们还加入了全国地质技能大赛的部分试题与历年的专业考研题,希望对同学们有效地进行选拔。其中,网上的考研题没有答案,我们就在课间、课下请教专业老师,获得答案后再加以取舍。”地质家协会会长宁康超在谈到前期准备时如是说。
正当地质家协会多方权衡、紧张出题的时候,地学院科协也有明确的分工,诸如负责策划与活动相关的一些硬件设施,借用场地、调动物品等等,他们都考虑得滴水不漏。科协主席赵云朋告诉我们,“相比于科协举办的其他活动,此次地质技能大赛更重要的是请到地质系与资源系各个
虽然地学院已不是第一次承办地质技能大赛,但是在咨询了邱隆伟与
初赛复赛:小试牛刀,乘胜追击
通过在班级直接报名,以及在宿舍楼值班室填写报名表等渠道,一批大二、大三的优秀学子踊跃参加,
初赛以笔试形式进行,试卷分发后,同学们即投入了紧张的做题之中。“虽然复习了已经学习过的专业知识,但题目除了简单的记忆,也有很多综合类与比较类题目,而且我目前有许多专业课程还未曾学习,在做题时感到自己的不足。”参加了初赛的2011级地质学专业学生
此次初赛共报名125人,经过地质家协会三天紧张的评定,共有32名同学进入复赛,其中大二年级10人,大三年级22人。地质家协会会长宁康超介绍:“考虑到大二所学专业课不多,我们在统计分数时对大二参赛者的卷面成绩乘以一定的比例系数,这样可以达到一个相对的公平。”
11月17日上午,复赛在工科楼C座实验室举行,分为岩石的镜下鉴定与地质编图两个部分。比赛中,选手们细心调节显微镜,观察岩石矿片,分辨镜下矿物,绘制素描图,进行岩石定名。地质编图环节中,选手们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根据地层图辨别地质现象,绘制地质剖面。比赛结束时,选手们提交了岩石镜下鉴定报告与地质编图试卷。
复赛选拔了18名同学进入决赛,大二年级6人,大三年级12人。他们根据抽签编为六组,每组三人,由一名大二学生与两名大三学生组成。选手们以小组形式进行野外地质考察与现场知识竞赛。
决赛:兼容并蓄,厚积薄发
比赛分为必答题、快速答题、岩矿鉴定、抢答题和风险题五个环节。各个环节由专业老师评分,最后进行分数整合排名。比赛的各个项目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使课本上的文字变得立体且真实可感。比赛不仅提高了参赛选手的竞争意识,更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具趣味性。2010级资源专业孙兵同学在知识竞答比赛结束后充满自信地说:“虽然我们组的成绩暂时落后,但在明天的野外考察中我们会迎头赶上。”
观看了知识竞答后,2011级地质专业的姜珊同学深有感触:“这样的比赛与专业学习息息相关,看岩石标本等项目既考察了选手的实践能力,又体现了地质学科的独特魅力。我意识到自己以前学过的东西不够扎实,今后要更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明年参加学科竞赛。”
25日上午八时,选手们在体育馆前集合,地质家协会负责人分发地质包、介绍此次野外勘查任务,然后,带领参赛者们前往野外考察地点——位于学校西
八时三十分,比赛开始。每组队员拿出罗盘、野外考察地质记录簿,投入比赛。看岩性,测产状,判断构造并采集岩石标本。2010级资源专业的张鹏飞是第二组的队长,他们小组在野外勘查中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案:“我们先对路线的每个部分仔细观察,然后宏观把握整个区域,最后再次观察并记录整条路线的地质现象,测量岩石产状。”
地质家协会秘书长吕雪莹介绍说,“这块区域虽然面积不大,但包含的地质现象不少,加之人工破坏,选手们的地质勘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今天天气寒冷,又为同学们的野外考察增加了难度,这是专业知识与身体素质的双重考验。”比赛过程中,不少同学的鼻子冻得通红,他们摩擦双掌,又继续投入到对岩石产状的测量与对构造现象的分析中去。
中午十一时,选手们结束了野外的勘查,赶回学校整理笔记,他们要在下午两点三十分提交一份手写的地质勘查报告。许多选手们在匆匆吃完午饭后就去了图书馆等地整理、讨论、撰写报告。许多参赛选手认为,虽然中午没有休息,但很充实,在与同学们讨论地质现象、撰写考察报告时学到了不少东西。
下午三时,天下着小雨,在各参赛小组提交了野外路线的报告后,地质系
2010级资源专业的于瑞同学在谈到参赛体会时说,“这种比赛很实用,初赛和复赛使我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决赛中与大家一起出野外、写报告,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结交了许多朋友,收获很大。这次比赛考察综合能力,我发现自己有很多方面还很欠缺。在比赛过程中得以锻炼、提高、成长,比赛的结果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铢积寸累,困知勉行,自主创新
本届地质技能大赛结束后,笔者就专业技能竞赛的开展、科技创新的建议与科研能力的培养采访了地学院党委副书记
在谈到本届地质技能大赛时,
同时,
本届地质技能大赛之中新加入了岩石的镜下鉴定与野外路线考察,在老师与学生中获得了广泛好评。
在竞技的同时,不少同学反映自己的动手能力仍很欠缺,对此
一直以来,我校许多大学生参加了“挑战杯”、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多种研究性活动,有意进行科研培养,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正如
最后,吴孔友老师还特意提醒学子:“有兴趣参加科研的同学也可以联系老师,提前介入科研团队,通过初步的文献查阅、基本的图片绘制、文件整理,逐渐掌握专业知识并与实践科研相结合,逐步积累,打下基础。”可见,扎实的专业素养与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加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培养科学精神与科技意识,更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在本专业的学习上走得更远。
“风好正是扬帆时”,我们衷心希望能以本次竞赛为契机,让更多的学子在埋首课本的同时,更能够将所学用之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动手、科研能力,为终身发展做准备。
(地学院学生记者胡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