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畔幽兰点红灯,珠城花鼓奏乡韵 ——记“山水乡韵”实践队“花鼓灯”文化调研之旅

发布者:肖凡作者:杨长龙 编辑:发布时间:2018-02-16浏览次数:264

  2月13日,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校大学生杨长龙等人组成的“山水乡韵”实践队前往蚌埠市艺术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馆等地,围绕淮河沿岸民间艺术——“花鼓灯”开展了系列文化调研活动。

(乔静波女士为队员们介绍花鼓灯 陈宇摄)

     “许多艺术的起源都有这么一说,当人们吃饱穿暖开心的时候,就想着娱乐自己,花鼓灯也一样。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人们会通过舞蹈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愉悦与幸福之情。其中一些有天赋的人就从人们的歌舞中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特征,加以改进,之后慢慢就演变成现在这样有歌有舞有小戏的具有浓厚淮水民间特色的花鼓灯艺术。”蚌埠市艺术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室主任乔静波为队员们解释了花鼓灯的演变过程。

     通过乔静波女士的讲解,队员们了解到,花鼓灯最早是民间的广场艺术,农民们在田间地头跳,在打麦场跳,在自己家门口跳,开心的时候会跳,不开心了也跳。因此在淮河两岸农耕文明的土壤中,花鼓灯演变为一种人们自娱性、表演性相结合,集民间舞蹈、音乐、民歌、戏曲、说唱、杂技、武术等形式的民间歌舞广场艺术。为了进一步了解花鼓灯的艺术形式,经乔主任介绍,实践队一行人又前往蚌埠市博物馆进行了参观。


(花鼓灯的舞鞋“衬子” 杨长龙摄)

(蚌埠市博物馆中冯国佩老先生的雕塑  杨长龙摄)

     队员们在博物馆非遗文化展厅中发现了花鼓灯的身影。展厅里陈列了许多花鼓灯表演用具,如:镲、锣、鼓、巾、伞、“衬子”(“衬子”是花鼓灯女角“兰花”的专用舞鞋,演员穿上此鞋整个脚直立竖起,形同“芭蕾”的步伐,“东方芭蕾”美誉由此而来)等。而在展厅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尊铜像。铜像中的老人左手拿巾,右手持扇,身体前倾接近45度,眉宇间透露出喜悦。铜像展现的便是著名花鼓灯艺术家,花鼓灯非遗传承人冯国佩老人的经典动作。冯国佩是冯派花鼓灯创始人,花鼓灯表演的一代宗师,他曾将安徽花鼓灯带到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誉为花鼓灯民间艺术的“活化石”。除此之外,队员们还观看了花鼓灯表演视频,切身体验到了花鼓灯的歌舞魅力。

     经过一整天的花鼓灯文化探寻之旅,大家都深有感触。实践队队长杨长龙说:“身为蚌埠本地人,我之前一直对于自己家乡的本土文化了解甚少,特别是像花鼓灯这样的歌舞艺术文化。我觉得不单单是我,我们这一代许多年轻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这种乡土文化缺失。因此,通过这次文化调研,我们希望能在更多了解自己家乡花鼓灯文化的同时,将这些美丽的歌舞带到校园里,展示给其他省市的同学们。”

(编辑:石文林)